【第四届国医大师列传⑩】王新陆:现代病血浊理论开创者
王新陆,1949年10月出生,湖南人,农工民主党党员,博士生导师,山东省中医院主任医师。曾任第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山东省政协副主席,农工民主党山东省委主委,山东中医药大学校长。长期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尤其擅长内科杂病的治疗,出版学术著作4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在“非典”、甲流、新冠肺炎等抗疫斗争中,均担任山东省疫情防控指挥部医疗救治中医药专家组组长。
一颗为民纾困解难的赤诚之心让他踏上行医路,数十载视患如亲,尽心诊治;一颗孜孜以求的进取之心让他师古而不泥古,最终学贯中西,开创血浊理论先河;一颗悉心育才的奉献之心让他不辞辛劳,另辟蹊径知难而上,开创中医人才培养新模式。他就是第四届国医大师王新陆。他从一位知青,到中医大夫,再到大学校长。一路走来,无论身在农村、医院还是高校,四十多年来,王新陆始终坚守初心,奋斗在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和管理一线。
深感农民疾苦知青走上学医路
1969年,年仅20岁的王新陆响应国家“上山下乡”的号召,从家乡湖南来到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高陵镇祝家疃村,成为一名知青。王新陆看到农村生活条件差,老乡们缺医少药,常常带病劳动,十分痛心。特别是生产队里有一个与王新陆同龄的小伙子,白天两人还一起在田间劳动,晚上却因先天性心脏病而突然离世。这件事深深触动了王新陆,也在他心中埋下一颗种子,让他认识到,原来疾病可以瞬间改变一个普通家庭的命运,一个好医生对人的生命有多么重要。
1973年,王新陆进入山东中医学院(现山东中医药大学)学习,中医药的博大精深和那段农村生活的经历让王新陆很快坚定了当个好医生、为人民解决疾苦的信念。“当时经常是上午老师讲了经络、穴位定位、主治疾病,下午就带着我们出诊,为患者扎针、开药。”王新陆回忆,“那时的本科教育学制虽短,但这种学以致用的学习方法,让我们眼到心到、心到手到,培养了中医临床思维。正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想要做好医生,必须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早临床、多临床,知行合一。”
研究生期间,王新陆师从伤寒大家徐国仟和李克绍。“徐老讲课时声音洪亮,底气十足,深入浅出,课讲得详尽透彻又干净利落,重点讲两遍,其他讲一遍,没有一句废话。往往他话音一落,下课铃就响了。”王新陆回忆,徐老每讲一节课都会修改讲稿,备课详尽,内容烂熟于心,上课时从头到尾不用看稿。对于徐老来说,任何杂务都不能影响上课,这种全心全意对学生负责的态度让王新陆难以忘怀,深刻影响了他以后的教学、行医之路。
“李老除了中医学问深厚,对易经等国学也颇有研究,讲课时旁征博引,贯通古今。李老对我们的要求很严,要求一气呵成熟练背诵《伤寒论》398条原文,中间一个停顿都没有才能算合格。那段时间,我走路背、吃饭背、上厕所也背,就连晚上睡前都要默念几遍才踏实。”王新陆回忆,“李老所著的《伤寒解惑论》提出了很多创新性的学术观点,可谓开创了先河。他曾自信地说,‘我这本书中每一个字都是推敲过的,如果有一个字错了你们可以来辩’。正是李老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深厚的学问积淀让他拥有了强大的自信和底气。”此外,王新陆还经常请教周凤梧、张珍玉、张志远等前辈,也曾到外地拜访任继学、邹云翔、王永炎等诸多名师,受益良多。正是一次次的稳扎稳打、认真严谨和一次次的追根溯源、上下求索,造就了王新陆在学术上的飞速成长。
硕士毕业后,王新陆被分配到山东省烟台市中医医院工作,因其扎实的中医功底和出色的临床水平,1993年起担任烟台市中医医院院长、烟台市卫生局副局长,后又历任烟台市副市长、山东中医药大学校长、山东省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等职。
2010年,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王新陆代表农工党中央发言
取长补短中西并重开创血浊理论先河
山东中医药大学副教授王栋先跟随王新陆学习已有二十余年,他说:“王老师虽年逾古稀,仍然十分关心西医学前沿进展,西医教材一有更新,老师就会买来看,这是他多年的习惯。”
多年来,王新陆一直要求年轻大夫和学生要具有综合性医院同年资西医医生的现代医学水平。他是这么要求别人的,自己更是身体力行。从医期间,王新陆曾赴武汉协和医院等多所著名西医医院进修学习,西医学功底深厚。“王老师常说,当医生需要两个重要的品质,一个是对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一个就是对病人认真负责的态度。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如果完全抛弃了对方,都不是科学的态度。医生学会用两套方法为患者治病,才是老百姓的福气。老师的话一直影响着、指导着、激励着我们。”山东中医药大学本科生叶全说,“跟诊时,王老师会随时提问我们,有时是《伤寒论》条文,有时是心电传导路径,中西都有,我们总是紧绷着一根弦。”
王新陆积极倡导中医革新和中西医结合,认为中医药学是在观察总结宏观变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双重属性,可以借助现代科学技术,从中医的理论创新和标准化、规范化入手,进行变革。而中西医结合正是促进中医药学向前发展的一个好方式。王新陆深刻地认识到,无论中医还是西医,都是为了治病救人,从这一点上来说,中医和西医一定要结合在一起,取长补短,互相补充,才能提高临床疗效。
在临床实践过程中,王新陆认识到用固有的思路不能够完全适应临床所需,经过反复临床验证,形成了用于防治现代疾病的血浊理论。金代医家张元素说:“运气不齐,古今异轨。”生活环境变了,疾病谱系变了,思维也不能守在原地。疾病谱系的变化是临床医学发展的原动力和火车头,它的改变决定了中医理论体系与治疗方法的变革。金元时期出现的寒凉派、温补派、攻下派等诸多学派并存,百家争鸣,学说蜂起的现象,细究其原因,正是由于疾病谱系的改变,新的病种不断出现,古方今病已不相能。时至今日,由于医学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自然界的风、寒、暑、湿、燥、火六淫致病渐退其次,而精神因素、环境污染、不良生活习惯等成为现代疾病的主要病因,这些致病因素均可作用于血,血液失其清纯状态,或丧失循行规律,均会影响其生理功能,扰乱脏腑气机,便成为很多疾病的发病基础,王新陆将其称为血浊。许多现代疾病,如代谢综合征、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肥胖症、高脂蛋白血症、痛风等,均有血浊的特征。血浊理论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齐鲁内科时病流派主要学术思想之一,后又获批山东省中医药管理局齐鲁内科血浊学术流派。这一理论的提出,丰富了中医学对于血的生理、病理认识及辨治思路,丰富了中医学病因病机学说,为许多现代疾病的诊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同时,血浊理论的提出使古代文献中抽象的“浊”有了具体而实在的意义,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更好的标尺,使现代科学与中医学之间具有了一个切实的结合点,为中医现代化提供了方向。
王新陆不讳中医之短,不嫉西医之长,提出“继承创新,中西并重”的学术思想;认为“时病”即“现代病”,须古为今用,提出“经方活用、论治时病”的学术思想;重视肝肾阴虚在中风病的发病和治疗恢复过程中的作用,提出“滋补肝肾,论治中风”的观点;倡导现代药理研究成果当为中医所用,衷中参西,形成“古药新理,活用援药”的理论。
从医从政初心不改行医不收专家诊费
行医几十年来,王新陆看病从没收过专家诊费,只设普通号以便开方拿药。门诊时患者不论有多少,王新陆都会坚持把所有人看完。“老师说,医生要将心比心,学会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只要患者找来这里,就要全心全意帮他们好好看病。”王栋先说。当问起不收专家诊费的原因时,王新陆摆摆手,笑答:“对我来说,能帮患者看好病就是最大的回报了。”
“你每天至少要吃一个鸡蛋,可不要学人家吃素,走路不要走太多,一两千步足矣,最好多看看新闻,多关注国家大事。”诊室里,王新陆不厌其烦地叮嘱着一位八十多岁的脑萎缩患者。
王新陆开方时有一个特点,就是一次要开五张处方。第一张处方是中西药物组成的治疗方;第二张处方是饮食方,饮食有何禁忌,该吃什么、不该吃什么都仔细叮嘱;第三张是作息运动方,包括如何加强锻炼、如何做到劳逸适度、自身体质和病情适合什么运动;第四就是情绪方,要注意哪些情绪的调整,怎么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情;第五就是穿衣方,如何符合自然规律和体质来穿衣,冬天不要穿得太少,小孩则不要捂得太厚……从医四十多年来,王新陆就是这样日复一日地细心叮嘱每一位就诊的患者,事无巨细,一一过问,层层把关。王新陆认为,一个合格医生的标准是不仅要给患者看好病,还要教会他们如何预防,避免再次生病。
从医以来不论身居何位,王新陆都坚持每周到医院坐诊,从不脱离临床一线。因为他认为,中医的价值在临床,中医的活力在临床,中医的生命力也在临床。唯有常临床、勤学习,才能成为“苍生大医”。
在“非典”、甲流、新冠肺炎等抗疫斗争中,王新陆均担任山东省疫情防控指挥部医疗救治中医药专家组组长,与全省中医药工作者逆行而上,全程介入、精准研判、科学施治,取得了突出成绩,为防控疫情开出了“山东处方”,贡献了山东力量。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我们中医专家组接手治疗的67例重症患者,无一例死亡。靠的就是中医的早期、全程参与。每天下午两点我们都会进行中西医联合会诊,对病情进行详细讨论。西医在治疗中可以有效纠正湿毒疫病患者的电解质紊乱问题,这有助于我们在治疗、抢救中使用人参等益气、健脾、温阳药物。”王新陆说,“我一直有一个观点,中医是抗击各类疫情的第一道防线。我们知道,要彻底战胜疫情,须依靠现代科技手段研发出相关疫苗。但是面对突发性疫病,人们对致病源的了解需要一个过程,正是在这期间,中医能够有效减轻病人症状,发挥出巨大价值。”
王新陆认为,中医看病有一个特点,就是不能分科太细,不能跟着现代医学亦步亦趋。中医的产生有深厚的农耕社会背景,讲的是天人合一、整体协调、阴阳互补、五行生克、恒动辨证,与工业经济的标准化、统一量化有很大的差别。所以现在要学会弯道超车,学会用大数据来证明中医的全科医学特质。从医40余年,王新陆诊治病人30余万人次,所治病症涉及内、外、妇、儿多个学科,尤其擅长内科杂病的治疗,临床效果非常好。但王新陆自己却说,“手艺人在学习过程中有四重境界,即会、通、精、化。学会了,学通了,学精了,才能进入化境,挥洒自如、出神入化。每想及此,就非常惭愧,我才疏智薄,又不是非常有悟性,40多年了,仍在会、通之间徘徊,会未全会,通亦难通,只能老牛奋蹄,以勤补拙,不断努力才行。”
1979年,王新陆(后排左三)与徐国仟(前排左)、李克绍(前排右)合影
创办传统中医班培养多样化中医人才
“有人问我该如何学习经典,我说经典就是要一遍一遍地看,一遍一遍地揣摩。张仲景说‘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所以学习经典,一定要读熟、背熟,要在不同的年龄、不同的时期反复阅读学习。”
1998年,王新陆回到母校出任校长。他谨记恩师教诲,着重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探索创办传统中医班。他认为,中医教育是发展中医事业的基础,而教育的关键在于人才和学术。中医事业能否振兴与发展,能否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关键取决于中医学术的进步与中医人才素质的提高,归根到底就是人才培养。为此,王新陆不断学习、调研、深思,他认为,中医人才的培养模式必须坚持多样化原则,主要培养学术型、临床型、传统型、中西医结合型、外向型、复合型、其他类型等七类人才。他带领全校积极筹划,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于2006年把上述七类人才中紧缺的传统型人才培养方案付诸现实,开设了中医传统本科专业,只教授中医课程,不把西医内容、英语和计算机作为必修课,并让这些学生从入学便跟师侍诊。王新陆称之为“中医基因班”,着力于培养一批在现代社会中有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积淀的中医,把中医事业的基因传承下来,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健康。
王新陆回忆在烟台市中医医院担任院长时,曾邀请李克绍教授做学术讲座。是夜,他们促膝长谈,谈及中医学的继承与发扬时,李克绍意味深长地说要“继承不离大宗”。继承是指基本理论、根本宗旨不变,认真发掘古老文化和传统医学的精髓所在,继承中医药核心理论的科学内涵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保持和发展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宗者,本也,主旨之义,不离大宗就是不离中医之根本,保持鲜活的中医传承、中医脉络,中医的血缘不变。
为了使民众更加了解中医传统、相信中医思维,2008年王新陆还曾在《百家讲坛》栏目讲解中医,比起单独讲述华佗、扁鹊等历史人物的行医故事,王新陆从文化、历史角度,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几千年来中医药发展的历史和脉络,节目播出后果然引发一波全民“中医热”。
王新陆培养学生时常强调,“一个中医人成才起码需要四个要素,第一,要有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基,要有文化自信;第二,要有强大的悟性;第三,要有名师指点;第四,个人要不懈地努力,不停地奋斗。像老子所说,‘上善若水’‘处众人之所恶’,干别人不愿意干的活,吃别人吃不了的苦,才能成为一个好医生。”
这是一位严师对后学的殷切期许和谆谆教诲,更是一位苍生大医数十年来传承薪火、去伪存真的身体力行。寒暑更替,春秋迭易,王新陆为人民群众解除疾苦的赤诚之心从未改变。
https://mp.weixin.qq.com/s/ug_8tn3ssoqSFvu8KDI7Zw